“以前普查中药材资源,主要靠双脚走,也有人坐过驴车,因为药材长在山上。现在用上了遥感卫星、无人机,这是一个突破,会带来中药材行业生产模式的巨变!”曾参加过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段金廒教授,在听完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黄璐琦院士对“高分辨率卫星支持下的道地药材栽培信息服务应用示范”项目的介绍后发出如此感慨。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牵头完成的卫星应用及产业化发展专项研究项目,在4月8日顺利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组织的项目验收。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在国产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支持下,升级扩建了中药资源遥感监测中心,开展了道地药材精细农业监测研究,建立了体系健全、能长期稳定运行的道地药材栽培信息服务平台。
在4个道地产区、6个种植基地,开展了3种中药材分布、长势、环境监测,中药材产量和品质预测等综合研究并进行了示范应用;研制了固定翼无人机、田间信息固定监测装置等硬件设备,研制和生产了7类15个遥感监测产品;构建了道地药材调优栽培信息服务平台;建成了道地药材遥感监测产品服务基地和栽培信息辅助调优平台;建设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调查及区划重点研究室,符合项目批复的任务要求。项目首次使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信息监测中药材生长;建立了精确到地块级别的“天空地”一体化遥感反演信息的技术体系,提出了基于综合遥感技术的中药材种植业务新模式,推动中药种植科学化和技术化,成果具有创新性。
从盲目生产走向计划种植
摸清中药资源家底,对于中医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但是,我国中药材面积到底有多大?产量到底有多少?几乎没人说得清。现在,黄璐琦院士领衔完成的这个研究项目,以及同时建立起来的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将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据介绍,该项目的整个系统共分三个模块:模块一是田间固定监测装置,用来监测药材生长地的风速风向、降雨量、太阳辐射、空气温湿度、大气压强、光合有效辐射、4层土壤水分和温度等环境数据,据此可提取得到道地药材的最佳栽培区域生态环境特征。
模块二是遥感监测信息处理系统,通过遥感卫星和无人机,获得低、中、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并对地面和遥感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形成时空连续的监测数据库。
模块三是地面信息与遥感信息的融合,把地面和天空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建立药材长势,土壤水分、温度和养分等方面的监测模型,形成药材监测信息服务产品。如,通过遥感影像和模式识别算法,分析药材生长过程中温度、湿度、药材长势以及N、P、K含量等信息对药材产量的影响,从而进行药材产量的预测;通过建立有效成分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根据道地药材有效成分积累和分配及生长中心的转移规律,可以实现在道地药材栽培生产过程中,进行药材质量预测。
黄璐琦院士介绍,该项目通过对热河黄芩、续断、淫羊藿三种典型道地药材研究,提取得到栽培信息参数,揭示了道地药材形成特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在项目验收会上,专家认为,这样的研究对于未来道地药材的种植以及中药资源的评估会带来很大影响,因为数据化的“道地”已经不再是“某一区域”的概念。对此,段金廒教授亦表示,以前对道地药材的认识非常模糊,只知道“一方水土产一方药材”,知道药材与环境有关。这个项目发现并利用了道地药材形成的规律,可能会引发中药材行业未来生产模式、生产区域布局的变化,对于中药材生产区域布局、生产面积规划、产量预测评估都将起到重要作用,有望使中药材从现在的盲目种植走向根据产业化需求的调控种植。